湛江日报:在都市建筑里重拾“乡村记忆”岁月的农民设计师 |
来源:湛江日报 理念:以人为本 建有雷州特色建筑 连君是地道的湛江人,出生在雷州一个贫穷的小村庄。提及连君,樟树湾酒店是个绕不开的话题。在雷州,樟树湾是一座地标性建筑,这不仅是因为它是雷州第一家大规模酒店,更重要的是因其清新质朴,令人过目不忘的乡村元素设计。而连君,便是这座美誉度颇高酒店的设计者,从建筑、园林到室内设计都出流淌着别样的乡村气息。 水缸、红砖,小瓦片、砂锅盖,这些不起眼的“乡村碎片”,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,成了樟树湾最吸引眼球的装饰品。更有意思的是,在酒店中央,两座红墙茅草房错落而建,茅草房对面,是三四百平方米的金黄稻田,漫步其间,宛如置身田野,稻香扑鼻而来。 文化是建筑的生命。脱离了文化支撑,建筑便如空中楼阁,不能凸显出其厚重感。在连君看来,目前很多行业,甚至包括设计界都充斥快餐文化氛围。就设计界而言,很多设计师往往只求量不保质,作品缺乏特色。信步街头,楼盘、街道乃至城市,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,更不说有耳目一新的惊喜。 在寻找设计灵感方面,连君坦陈文化对他影响重大。在他看来,雷州文化正如汲取不尽的营养液,是他灵感萌发的土壤,而乡村与文学则是他从岁月记忆的源头和艺术创新的源泉。 乡村是梦想起航的地方,是值得留恋的故土。经历了大工业时代的日本,乡村建筑、田园风光依然保持完好;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欧洲,风景小镇依旧散发独特魅力,受到全世界游客的热捧。连君认为,作为一位建筑设计师,设计要返璞归真,凸显文化特色,讲求“以人为本”,以人的舒适度为出发点,给人舒适的感受与体验,无论是感官还是精神层面。 返璞归真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非一纸空谈,在实际设计中,连君将他的设计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。无论是雷州樟树湾大酒店,还是茂德公草堂,其独特而厚重的传统文化、熟悉不失时尚的乡村元素,瞬间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——这是洋溢浓郁的雷州风情,这是雷州人自己的建筑,让物质相对落后的雷州人在建筑上寻得文化的自信。 讲述:辞去“铁饭碗” 走上“设计路” 1992年,并不喜欢英语的连君,决定“扬长避短”,进入湛江艺校学习绘画。对于为何坚定选择“艺术路”,还得从他的“偷师对象”说起。 那时,他的叔叔是个师范生,能涂善绘,是他小时候的偶像和启蒙老师。受其叔叔影响,连君自小喜欢画画,有时候一个铅笔盒,他能独自坐在一个角落,从不同角度画上半天。 1995年,艺校毕业后,连君回到雷州当地一所中学担任美术教师,那一年,他刚好20岁。这是一份令他家人颇为满意的职业,因为在他家人看来,当上老师算是吃上“皇粮”,可让身子弱小的连君,从此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命运。然而,一年的波澜不惊的教书育人经历,不能给他心灵的满足。每逢朋友相聚,听到师兄师姐讲起大学里的所见所闻,所学所想,以及分享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大师故事时,连君总是心驰神往,不能自拔。一年后,他毅然辞去“铁饭碗”,到广州美术学院开始了对他影响深远的深造之旅。 回忆当年的任教生活,连君至今难忘,他说,青春易逝,当现实与理想发生交错时,必须做出选择,要么理想折服于现实,要么扬帆再起,追求内心向往的生活。 挫折:不成功的装修商人 在广州美院学习结束,凭借出众的专业技能,连君顺利进入校办企业集美设计公司任职,专门为客户绘制效果图。有意思的是,经他手头出来的效果图总能别具一格,自然客户也是满意而归。工作三年后,连君的电脑效果图已小有名气,当时广州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聘请他回校任教,负责学生的电脑效果图课程。 敏锐的专业嗅觉,加上独到的设计理解,短短几年内,连君在圈子内赚足了人气和名气。2000年,不甘心为他人作嫁衣的连君,走上创业路,他在集美公司承包下一间工作室,专门接手绘制效果图。随着客户量的激增,连君效果图价格也水涨船高。那时候,虽然是刚步入社会,但连君一张空间装饰设计效果图最高竟然卖出一万元高价,经常几天的时间便赚到了普通白领几个月的酬劳。 在集美公司的日子,那是一段充实而快乐的岁月,连君实现了同行艳羡的“财技双收”。因为在这期间,几乎广州设计界的高手、大企业的空间装饰设计的效果图都与他有着交集,这使得连君的设计知识和创作思维也得到大幅提升。 2003年,精于设计领域的他,开始步入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天地,自己“操刀”成立装修公司,开始接手工程项目。令他始料不及的是,迎接的他不是一马平川的坦途,而是一份罕见的尴尬:设计新颖,施工精致,客户不少,但就是没钱捞反而折了本。 在项目上了苦苦支撑了三年之后,前七八年辛苦攒下的几十万元打了水漂。此时,连君才猛然发现,自己不适合当商人,原因很简单——项目面前,艺人本质的连君对工程过于精雕细琢,追求完美,而将商人所追求的经济效益放在其次。有时候为了将项目做到他心目中的完美效果,他不计工时,反复雕琢,甚至自掏腰包购买材料,进行返工改造。 随着设计行业大环境的好转,2006年,“不擅从商”的连君放弃接手工程项目,一头扎进纯粹的设计世界。不过,对于自己设计的作品,连君从不插手工程账目,但为了将他图纸上的设计不折不扣变成现实的作品,每次合作洽谈时,连君习惯性提出一个前提条件——享有对施工的监督权。 情结:挥之不去乡土记忆 细看连君设计的作品,无论是茂德公草堂,还是四海一家、雷州樟树湾酒店,每一个观赏过他作品的人,都惊叹他对雷州乡村元素的巧妙运用,设计风格清新一派,生态又不失时尚。 或许是与爷爷感情深厚的缘故,从离开农村到县城读书,再到成长为小有名气的业界设计师,二十年间,连君心底抹不去的,依然是村里那片土地的温暖记忆:装满丰收喜悦的大水缸、石头垒起的围墙、茅草铺盖的草庐,还有那风中摇曳的古树、山坡上吃草的牛羊、溪间戏水捕鱼的儿童,当然,还有那皎洁月光下,安静地躺在竹椅上,听爷爷讲述星星的故事…… 时光荏苒,岁月如歌。多年繁华的都市生活,并没有洗涤掉连君身上的乡野气息。相反,他追求个性,剑走偏锋,将记忆中的乡村生活元素,灵活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,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符号与亲近感。 “文化才能让建筑活着。”这是连君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他认为好的建筑之所以能流传下去,是建筑体现的文化能感染后人。在广州小洲村艺术村,连君有一间自己的“乡村记忆馆”,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,连君摆着一口补了又补的缸。连君说,这是他爷爷生前用过的米缸,是他所有乡村记忆的源头。“当时家里穷,水缸一裂爷爷就用铁圈箍起来,一次次地修补,也不忍丢掉。我把它从乡下运过来,作为一种留念和缅怀。 一栋好的建筑,也是一个精神符号。“在乡下,建一栋房子,一个家族就可以在那里繁衍生息,家族的精神就得以流传。在城市,我希望能在残缺的原始自然之下,融入一些现代设计,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对舒适的需求,而不是被钢筋水泥围困得透不过气。”连君说。 【对话】人文生态环境是高潜质资源 记者:城市发展的过程,为什么要重视和保护人文生态环境? 记者: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期望回到乡村田园,体验农耕生活。作为设计师该如何帮助文化产业投资者去把握这些机遇? 记者:这些年,您一直在推广人文生态建筑,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生态建筑? 记者:人文生态建筑的建造成本是否比一般的建筑要高? |